期刊中文名称:阅江学刊
期刊英文名称: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南京
语种:中文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SSN号:ISSN1674-7089
CN号:CN32—1802/C
国外发行代号BM4614
国内邮发代号28-406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

    孔智键;狄书宇;

    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发展质变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产业深度转型的协同共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以“技术-产业-体系”的螺旋上升为路径:在技术维度,聚焦前沿领域突破,推动生产要素的智能化重组;在产业维度,实施“数实融合”战略,通过数智化转型重构传统产业布局;在体系维度,重视制度适配,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具有新型工业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突破增长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

    2025年05期 v.17 5-1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名家名篇

  •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推进文化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周建超;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增强广大民众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在抗战中的引领作用,确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深化了对新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新文化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举措,有力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集中体现在:阐明革命文化在抗战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建立和扩大抗日文化统一战线、运用整风运动形式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文化理论水平、团结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文化抗战。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化了对文化现代化内在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文化抗战的政策策略,培育了一大批建设新文化的有生力量,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思想文化指引和内生动力,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2025年05期 v.17 16-2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哲学前沿

  • 技术物化困境的超越路径——基于马克思异化观的人机关系再审视

    李代琼;

    数字时代的技术物化困境内生于资本、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异化逻辑之中,形成对主体性的深度重构与生命政治的宰制效应。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动态认识,揭示智能技术经数据抽离、算法规训与神经接入等机制突破传统劳动异化范畴的机理,并阐明如何将异化逻辑延展至认知架构与存在论维度。研究突破劳动异化单维框架,构建“技术-制度”拓扑分析路径,提出技术复归必须以生产关系重构为前提。通过数据公地治理打破垄断性占有,借助算法民主化重塑技术伦理导向,依托教育革新培育具备批判能力的数字公民,最终建立辩证人本主义实践模型。这种路径既能实现智能生产力的解放潜能转化,又将技术理性复归为人的全面发展媒介,为人类超越数字异化困境提供兼具理论张力和实践可能的新型范式。

    2025年05期 v.17 29-3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气象与人类社会

  • 应对跨境气候风险:中国-东盟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逻辑与政策实践

    蒋菲;解桂海;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跨境气候风险凸显的背景下,中国-东盟农产品供应链绿色转型日益成为应对极端天气与国际经贸竞争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价值-路径-政策”三维分析框架,聚焦生态、经济与政治三重价值逻辑,剖析跨境气候风险对供应链节点的级联冲击与主体间的动态博弈,传统末端治理与碎片化的政策无法应对跨国界不确定性。研究发现,须从系统韧性与去中心化治理视角构建气候智能型供应链,通过多源数据整合与绿色金融创新,将生态价值内生化,支撑跨境合作。实践层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东盟内部可持续议程与中国“双碳”目标的对接,为标准协同、数据主权与金融扶持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化提供契机。但地缘政治博弈与利益分配冲突仍构成重大阻力,需通过“软法”先行、渐进融合与多主体参与,逐步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在跨境生态补偿与绿色标准互认等领域形成可复制机制。中国-东盟农产品供应链绿色化实践,为全球南方在国际气候治理中摆脱依附地位、寻求制度主动权提供宝贵范例,也为南南合作与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05期 v.17 37-5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纵向统筹和横向补偿:京津冀城市间碳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王文治;李燕婷;

    以碳排放为表征的环境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具体表现为城市间碳排放和碳吸收分布不平衡、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碳排放责任承担不平衡。碳生态补偿政策能为生态治理、地区发展提供资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调节城市间碳收支不平衡,是推动碳中和目标、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京津冀城市间投入产出表,在责任共担核算体系下构建城市间横纵碳生态补偿机制,测算结果显示:在责任共担原则下,城市间隐含碳流动量显著下降,表明该分配方法相对折中和公平。环京津地区城市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较高;西北部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和生态保护区面积较大的城市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较高,城市碳汇能力强,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鉴于上一级政府协调和主导的城市间横纵碳生态补偿模式最为有效,建议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试点,设置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机构,以规划、推动、监督和评估碳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

    2025年05期 v.17 51-66+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 元宇宙研究述评:从技术乌托邦到存在之镜

    易华勇;张鑫文;

    尽管学界对元宇宙的确切概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但元宇宙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性话题。从不同学科背景对元宇宙概念进行多维解读,逐渐形成了元宇宙技术论、空间论、本质论和组织论四种较为典型的诠释方法;对于元宇宙的生成形成了两重阐释逻辑:人的需求、技术与资本“共谋”的双向驱使。随着元宇宙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可能给未来世界带来众多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挑战。基于元宇宙研究的本然、实然、应然三重逻辑,既是学界围绕元宇宙研究进行哲学反思的显性趋势,也是对元宇宙学术研究之意义建构和价值体现的探赜。

    2025年05期 v.17 67-7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中国青年学术之窗

  • 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技术演进、竞争态势及中国路径

    胡文涛;

    人工智能发展历经探索期、机器学习期、深度学习突破期及当前的通用智能探索期,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自适应学习、分布式表示与多模态融合能力。在此背景下,主要国家展现出差异化的战略取向,美国追求全面技术领先,中国聚焦应用融合与产业落地,欧盟则侧重伦理规范和技术主权。创新能力、产业应用、数据资源与安全治理共同构成了影响各国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展望未来,虽然美国短期内仍将保持领先,但全球AI竞争正加速迈向多极化时代。这为中国等主要追赶力量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实现技术赶超、重塑竞争格局的宝贵战略机遇。中国提升AI竞争力应遵循以下发展路径:强化顶层设计与区域协同,优化资源布局;突破智能芯片、核心算法及跨学科融合等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速在制造、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与示范;构建涵盖法律分级监管、伦理约束、算法治理、数据安全保护及社会参与的多维治理体系。

    2025年05期 v.17 80-93+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经济观察

  • 低空经济理论建构的研究进展:脉络梳理、体系解构与争议辨析

    李萌;马苒迪;

    低空经济作为融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快速从政策倡导走向体系构建,成为推动未来产业转型与区域创新的重要支点。本文系统梳理了低空经济理论构建的研究进展,明确其概念边界与范畴体系,并依据理论研究侧重点差异将其发展演进划分为概念萌芽期、理论奠基期、加速发展期和生态重构期四个阶段,体现出从单一理论框架到多元融合的转变。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根据当前国内文献摘要中出现的相关理论及其频次,从基础理论层、应用理论层和交叉理论层三个维度解构低空经济理论体系,揭示了低空经济从学科共识到跨学科融合的内在发展路径。进一步,文章剖析了低空经济理论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分歧、学科融合壁垒及其产生的根源。未来的低空经济研究应在回应现实问题与学理深化双重诉求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理论整合、遵循实践导向,并以全球视野推进理论体系向高质量发展演进。

    2025年05期 v.17 94-10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优化路径研究

    韩昱;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依托低空空域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并逐步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具有显著的新模式和新场景等特征,其发展高度依赖制度、技术和市场三元动力的协同驱动,目前面临与既有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方向不确定性强和市场空间有待开拓等挑战,亟待通过适应性制度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低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需要深化制度创新以释放发展空间、强化协同创新实现技术持续突破以创造供给能力、推动应用场景落地以激活市场需求,从而实现低空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优化。

    2025年05期 v.17 109-11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智能传播与数字社会

  • 颠覆与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息风险源发与治理进路

    陈力双;沈天健;张文祥;

    以ChatGPT、Claude、Sora、DeepSeek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问世后迅速成长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其广泛应用给复杂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带来了颠覆性影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息风险源发与治理进路进行热烈讨论,梳理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风险、内容风险和监管风险,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对策与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带来了人类信息传播范式的根本转变,旧有治理范式趋于失效。我国的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存在信息内容过度控制、信息管理体系分散以及治理实体的多元性、权利与责任的模糊性等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发展与安全、内容生产的质量与合规以及风险治理,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025年05期 v.17 119-133+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网络祈福青年亚文化的生成逻辑与解构策略

    邢纪红;

    网络青年亚文化映照出青年独特的话语表达体系和价值判断逻辑。从“锦鲤”到“盲盒”,网络祈福借助不同的吉祥物持续盛行。这不仅是青年群体追逐幸运的仪式,更是在线狂欢的情绪宣泄和无力感演化的温和抵抗。其生成逻辑可归结为社会转型的剧变、网络技术的赋权和身份认同的困境。青年群体在网络祈福的行为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主体意识消解、价值取向物化、精神世界荒芜及对权威话语反叛等问题。为此,各方要支持青年发展的资源供给,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激发青年成长的自我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动力观,凸显主流价值的嵌入,凝聚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价值共识。

    2025年05期 v.17 134-14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评论

  • 组织文化视域下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与应对策略

    张继亮;

    组织文化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的完整意义体系,是组织发展的软实力,有助于提升组织管理的综合效能。现代组织中纵横交错的社会资本网络是基于人际交往和共识信任而产生的群体文化现象,从其群体范围、要素结构、存在形式等来看具有组织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亚文化存在的社会资本网络文化对于组织与组织文化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文化异质性在推动组织文化变革的同时,也会对组织内部主流文化造成冲击。面对异质文化的实际或潜在消极影响,组织不应简单地采取打压排斥策略,而应从共生共荣、化弊为利的高度,科学制定应对策略。

    2025年05期 v.17 142-149+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热点聚焦:“苏超”现象学理透视

  • 人文与经济的共振:“苏超”现象的人文经济学透视

    戴翔;宋悦;

    本文立足人文经济学理论框架,选取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作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地方性体育赛事中文化叙事、情感资本与符号消费的共生逻辑及其经济转化机制。研究表明,“苏超”通过深度挖掘江苏十三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以“苏式幽默”作为叙事手段,将足球赛事重塑为兼具人文内涵与经济活力的文化IP。其核心机制呈现三重维度:在文化叙事维度,借助方言梗、反差梗等幽默化表述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解构,降低球迷的认知难度并增强情感共鸣;在情感资本积累维度,依托短视频平台搭建粉丝社群,通过“方言挑战赛”“方言加油站”等互动形式,将地域认同转化为社群归属感与赛事忠诚度;在符号消费维度,依托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以及本地消费刺激,构建起“文化IP—情感联结—经济价值”的转化链条。需要指出的是,“苏超”现象借助个体创作者的内容创作与赛事IP的产业协同,达成了从流量红利到区域经济增值的双赢局面,但同时也面临文化符号过度商业化、情感共鸣生命周期管理等问题。未来亟待构建“文化保护—创新开发—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为数字经济时代地方性文化IP的开发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借鉴。

    2025年05期 v.17 150-16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苏超”民间强话语的生成逻辑与叙事策略研究——兼议群众性体育赛事民间话语传播动力机制

    李金宝;夏子昂;

    根植于江苏城市的业余足球联赛,在网友民间话语的推动下,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和体育媒介奇观。旨在丰富市民生活的业余城市联赛,经过官方和民间话语的共同引导已发展成为城市营销、体旅融合、民众消费的综合IP。“苏超”通过官方话语的民间叙事再造、民间话语符号的网络释义、城市地域文化符号的新媒体扩散,完美呈现了赛事表象下城市地域文化的竞争态势。在赛事模式的民间话语叙事供给、城市竞争文化的民间话语内容、城市情感的民间话语逻辑的体系中,“苏超”勾勒出新时期群众性体育赛事爆火出圈的动力机制。建构包容性的民间传播话语、基于公众情绪价值的民间话语生产、源于城市文化的民间话语内容持续供给是群众性体育赛事维持热度的关键与保证。

    2025年05期 v.17 161-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