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文名称:阅江学刊
期刊英文名称: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南京
语种:中文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SSN号:ISSN1674-7089
CN号:CN32—1802/C
国外发行代号BM4614
国内邮发代号28-406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讲政治”在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黄进;蒋炎昊;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讲政治”根植于政治环境的结构张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历史逻辑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要求。在理论内涵上,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讲政治”体现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民至上立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政治原则,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进程。在实践层面,意识形态教育中讲政治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政治引领确立方向、以文化铸魂巩固根基、以多元协同形成合力、以制度体系构建保障。强化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教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社会思想共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具有根本性意义。

    2025年06期 v.17 5-1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以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重意蕴

    唐志文;

    坚持系统观念不仅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还是汲取接续奋斗宝贵经验的应有之义,由此分别从理论、文化和经验层面提供了以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依据。对照现实,以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其具体动因,即以系统观念回应世情、呼应国情、顺应党情,从而拓宽改革视域、优化改革布局、增强改革动力。从实践层面来看,以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对各个环节和部分总体谋划、综合推进,以系统的总体谋划彰显改革的全覆盖性;也需要依托多元主体构建协作共进的改革格局,以系统的主体参与保障改革的强协同性;还需要通过综合配置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提供持续推进改革的坚实支撑,以系统的资源保障增强改革的可持续性。

    2025年06期 v.17 16-2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名家名篇

  • 人文经济视域下“苏超”的传播机理与互动策略

    曹劲松;

    立足网络时代社会传播格局的演进,在分析社会动员性传播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凸显“苏超”的传播特点,探究其基于心流逻辑构建的传播机理,可以为发挥媒介在人文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提供基础范式和有效路径。网络时代传播互动格局中的社会动员具有强大的角色带入功能,通过网络叙事形成引发关注、聚合意见、强化共鸣的舆论生成链和叙事延展链,以叙事与舆论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社会动员效果的形成。“苏超”的社会动员性传播具有鲜明特色,在传播组织、传播内容、传播场景、传播意义和传播价值上形成了突出特点,既反映出社会动员性传播的基本特征,也凸显其在传播机理运用上的创新实践。“苏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以强势信息流助推个体参与赛事及相关活动的心流,通过主体意识唤醒、个体参与叙事、市场主体发力、消费主体得益、政府主体倡导“五体联动”方式,以个体投身其间的文化心流逻辑构建传播机理,使之成为人们增强生活获得感和愉悦身心的重要体验。从媒介传播促进人文经济价值延续的功能上看,保持“苏超”热度需要持续深化跨业态融合场景传播,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城市感受和文化体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苏超”文化与经济协同共振的影响力。

    2025年06期 v.17 26-3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下载次数: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哲学前沿

  • 当代资本主义与新型个人主义——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积累模式变迁的反思

    黄玮杰;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私有化、金融化实践的深化进一步瓦解蕴含集体时间性想象的长远社会生产规划。由“后福特主义”支撑的当代资本积累推动了“时空压缩”乃至“拼贴”式的景观形成,致使主体在感性层面体验到时间性上的失序。同时,剥夺、垄断、投机替代了生产,成为资本获利的主要路径,建立于生产周期与功能规划基础上的富有秩序的、通往未来的时间性想象,被缺乏连续性的、短暂的投机性逻辑所取代。主体难以从外部获得自我“绵延”的方向性、意义性的汲养而退回到内在自我的时间性想象,生成了“超级个人主义”“自恋主义”的个体主体取向。在新型个人主义的时间性想象中,未来依然存在,但关于未来的愿景总是与可见而有序的回报相融合,它显著表现于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主体对自己未来健康、就业预期进行的所谓“自我投资”,后者由资本主义社会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持续私有化所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重构集体时间性的宏大叙事的不可能性,而是进一步印证了构建一种可见、有序、有保障的未来愿景以及社会动员机制的紧迫性。

    2025年06期 v.17 38-4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双重范式关联视域下“两个必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辩证关系研究

    郭万敏;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论框架内,“两个必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层关联,本质上是历史规律在不同文明形态中的差异化表达。两大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契合,需置于四重辩证维度中予以解构:在历史辩证法的时空维度中,二者作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产物,共同映射马克思所指明的世界历史进程,构成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辩证法的认识维度中,其共享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共同体思想基因,既体现制度批判的实践品格,又彰显文明重构的理论智慧,形成经典范式与当代创新的认知闭环;在价值辩证法的文明维度中,通过“批判继承”与“和合共生”的双重路径,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桎梏,又汲取其生产力成果,构建起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成机制;在矛盾辩证法的策略维度中,将制度替代的必然性转化为文明博弈的实践智慧,在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运动中开辟全球治理新范式。这种多维契合非但未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反而通过认知框架的拓扑重构,使经典命题在数字文明时代获得新的解释张力,为破解“两制”关系的世纪难题提供方法论指引。

    2025年06期 v.17 48-5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气象与人类社会

  • 中国“双碳”战略实施的回顾、挑战及展望

    周宏春;江晓军;

    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示了中国“双碳”目标,之后,我国建立了以“1+N”政策体系为核心的“双碳”战略框架,覆盖顶层设计、行业实施方案及地方行动,并辅以清晰量化目标和激励约束机制。政策演进体现了从国家宏观部署到行业地方细化、从目标设定到具体措施落地的系统性推进。五年来,中国“双碳”战略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碳市场运行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速度。“十五五”时期,我国肩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双重使命,这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范式跃迁的历史性考验。坚持全国统筹、分类施策,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双轮驱动、两手发力,稳妥有序、安全降碳,节约优先、内外畅通的五项原则,构建安全灵活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产业升级与绿色创新,健全市场机制与区域扶持政策,深化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

    2025年06期 v.17 56-65+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型能源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进路

    汪万发;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国家能源体系演进面向未来的战略设计和主攻方向,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发展及治理的内在要求、实践探索和发展愿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推进之间呈现出相互交织、彼此赋能的关系。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催动国家能源体系演进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生成逻辑,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本质要求、政治领导和重大战略对国家能源体系演进的规定及改造。面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需要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更好适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在认知维度,应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观;在能力维度,应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在关系维度,应统筹推进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和治理;在全球维度,应主动引领国际能源治理变革。

    2025年06期 v.17 66-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 DeepSeek的技术认知危机及其未来图景

    马俊峰;赵海蕴;

    DeepSeek凭借算法架构创新、知识蒸馏、开源模式等核心技术,引发了一场涉及认知疆域的量子化跃迁、智能进化体的深度思维架构、技术普惠的开源生态系统构建的技术范式革命。这场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实现了知识共享普惠、认知范式革新、人工智能平权的技术赋权,另一方面也暗含主体能力异化与认知惰性、智能幻觉与信任危机、隐性控制等技术伪赋权现象。因此,追溯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从人机协作、人机共治、人机共享三个层面探究“人类在数智时代以何共建”“人类在数智时代何以自洽”“如何实现数智时代的社会福祉”,才能深入刻画DeepSeek与人类关系的未来图景,打造共融、共建、共享的数智生态格局,在“硅基-碳基”生命的系统性互构与实践性创造中实现数智福祉。

    2025年06期 v.17 79-9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元宇宙与意识形态安全:技术、趋势及其实践路径

    程玉璐;

    元宇宙的布局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元宇宙的意识形态内涵隐而不宣,内在地包含着“科技向善”的要求。在技术赋权的背景下,元宇宙给意识形态带来了机遇,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建设空间的拓宽、意识形态载体的丰富、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的创新。但是技术预设了传播内容、切换了传播场景、配置了传播资源,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带来了一定风险。由此,从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技术规训等层面整体设计并精准发力,是寻找元宇宙语境下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平衡点的可行实践路径。

    2025年06期 v.17 92-102+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元宇宙视域下的数据人格:权利证成与体系构建

    韩印;

    随着元宇宙理论研究与智能交互技术的深入发展,数据跃迁与信息偏载等现象日益引发个人信息失控、数据应用与信息自决之间的价值失衡等现实问题。通过界定数据人格的权利基础,在权益与权利的二元路径中系统论证数据人格权独立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探索数据权利体系的整体架构与配套制度。研究表明,基于权利证成所构建的三维数据人格保护体系,结合人格数据库、数据银行等制度支撑,不仅能够有效规制拟态人格等新型数据形态,亦可通过强化数据主体的能动地位,平衡虚拟空间中的多元利益,最终实现元宇宙背景下对数据人格的全面、系统保护。

    2025年06期 v.17 103-11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中国青年学术之窗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向度

    张帆;

    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动因的深层认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唯物史观方法论揭示了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坐标,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始终指导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文明形态的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具体实践深度结合,围绕生产力发展、时代课题破解和人的解放目标进行系统性实践创新,通过长期探索形成以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人类文明的新范式。这一创新性实践突破了单一文明演进模式的桎梏,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实践品性与理论特质,又融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诉求,更彰显出中华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向度,为人类文明跃升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范本。

    2025年06期 v.17 116-12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人工智能赋能全球气候治理的正当性及其限度——基于气候正义视角

    杨蓉;

    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应以气候正义为伦理基础。虽然全球气候治理的正义实践随国际气候协议的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仍面临观念、制度和效能等方面的困境。人工智能从时间压缩、权力域拓新、人机合智等多维度找回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正义之失,在气候正义的建构中具有正当性。作为一种年轻的“治理术”,人工智能受技术异化、权力竞逐、算法特性等因素影响,弱化了全球气候决策机制的公正性和气候正义的适应性,加剧了气候变化不作为现象,使气候正义构建面临新的潜在挑战。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嵌入人工智能应持包容审慎的态度,构建安全可信低碳的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机制和技术权力规制体系,明确气候变化领域人工智能的准入标准与应用边界,进而满足气候正义的价值诉求,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效应的最大化,加快实现全球气候行动目标。

    2025年06期 v.17 126-13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经济观察

  • 低空经济绿色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链与空间视角

    娄伟;钟佳珉;

    低空经济绿色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以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点对点直达、替代高污染场景、高效空域管理和系统集成等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协调统一。与传统运输航空及地面交通经济相比较,低空经济具有一定的“原生绿色”优势,但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产业链协同和全生命周期环保压力较大、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能力不足等挑战。要有效处理这些瓶颈问题,需结合低空经济绿色发展的原理来探讨应对路径和模式。从产业链视角来看,需要将场景驱动、设计即循环等内在发展逻辑转化为发展优势,并且通过强化上中下游产业横向协同实现系统不断优化;从空间视角来看,需要利用低空经济的分布式布局和时空压缩等特征,完善敏捷响应机制,并且通过“空天地”纵向一体化推动多方联动。

    2025年06期 v.17 138-14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碳减排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禄雪焕;吉敏;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地方政府面临减排责任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双重挑战。本文以2007—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计量方法考察了碳减排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从短期效应看,碳减排会加重地方财政压力,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该结论;从作用机制看,碳减排主要通过降低地方税收收入、减少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增加政府环保支出三个渠道加重地方财政压力;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本地碳减排会通过环保支出渠道加重邻近地区的财政压力;从异质性分析看,碳减排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时间差异。研究结果对于实现地区碳减排达标和地方财政压力纾困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17 147-164+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智能传播与数字社会

  • “数字永生”:生者与逝者数字人互动中的伦理风险与规制路径

    董浩;张星宇;

    在当今的AIGC时代,生者与利用ChatGPT创制的逝者数字人的交流是否符合伦理规范,不仅事关两者之间的交流能否顺利进行,而且事关社会道德伦理的维护与更新,甚至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论文对生者与逝者数字人交流互动中存在的伦理风险及其规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生者与逝者数字人之间的交流主要产生了关于逝者存在形态及其引发问题的思考,关于生者如何对待逝者数字人的认识问题,生者与逝者数字人交流尺度和分寸的把握问题,逝者数字人的商业化发展容易造成传播风险等伦理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家应在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上,不断完善解决生者与逝者数字人交流引发的各种侵权问题的办法;社会应为生者与逝者数字人交流建立适恰的道德伦理规范;技术平台应采取措施防治生者沉迷于逝者数字人制造的“交流茧房”;生者应不断增强媒介素养,理性地与逝者数字人进行交流。

    2025年06期 v.17 165-17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评论

  • 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的转型正义及其原则

    陈俊;刘雨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加剧,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绿色转型涉及社会资源、产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在群体、区域、行业层面可能造成成本、收益、政策补贴、技术资源的分配不均,从而引发转型收益和负担的分配正义问题。高效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正视且认真对待绿色转型中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绿色转型实践中遵循机会平等、优先主义、能力平等的分配原则,使转型主体拥有公平参与和共享绿色转型成果的基础;优先考虑转型中最不利者的生存发展境况;增强转型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绿色转型平稳过渡。

    2025年06期 v.17 173-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