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文名称:阅江学刊
期刊英文名称: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南京
语种:中文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SSN号:ISSN1674-7089
CN号:CN32—1802/C
国外发行代号BM4614
国内邮发代号28-406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数字经济赋能与数字中国道路

    闫培宇;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了重要的道路指引。突出新质生产力之于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就是要跳出技术决定论误区,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时代意蕴把握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中国道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经济。从数字经济发展之纵深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赋能数字经济的生产力变革,也是赋能生产关系的革新,还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就意味着回归生产力维度的数字经济发展,这是践行数字中国道路的重要坐标。

    2025年04期 v.17 5-1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家名篇

  •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当代镜鉴——以“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为核心

    方延明;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人才思想活的灵魂,集中体现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格局评价人,全过程评价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等方面。毛泽东提出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对今天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5年04期 v.17 13-2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前沿

  • 滕尼斯的“生存意志”与“抉择意志”概念

    户晓辉;

    对滕尼斯“生存意志”和“抉择意志”概念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共同体与社会及其关系的理解,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它们都理解得不够,甚至存在一些误解。所谓“生存意志”和“抉择意志”,并非两种意志,而是意志的两种组合方式与作用方式。滕尼斯不是在经验上对“生存意志”与“抉择意志”做出静态划分,而是从先验立场来分析“生存意志”与“抉择意志”的发生、发展、构成以及二者的演替关系,由此揭示出从“生存意志”到“抉择意志”以及从共同体到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理性思维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2025年04期 v.17 23-3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气象与人类社会

  • 美丽江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苏的理论与实践

    黄承梁;方世南;杜焱强;李丽;

    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也是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经济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赴江苏考察调研、三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对美丽江苏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早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就明确提出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之一。202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江苏要落实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尽职尽责。这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关心。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扛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责任,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长江大保护与太湖流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大地发生着深刻的绿色嬗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25年04期 v.17 31-42+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气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风险评估与适应策略

    刘长松;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重,突破“气候临界点”将产生灾难性后果,亟须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气候风险评估是开展气候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分析评估气候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国内外气候安全形势,系统研究国际气候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我国气候风险特征及发展规律,构建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气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地区,为各地制定差异化的气候适应战略规划方案、有效管控气候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应加强气候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分区制定气候适应战略及重点领域气候风险管理方案,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风险,构建跨部门联动、全社会响应、公众积极参与的综合响应机制,有效应对国际输入性气候风险。“十五五”时期,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建立高效协同的气候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加强气候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构建系统化、多层级气候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气候风险应对的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

    2025年04期 v.17 43-6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候资源的立法进路与规范构造——基于气候资源地方立法经验的分析

    刘小冰;

    我国现行的立法不能满足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客观需要,加强气候资源中央立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理论界为此提出了编入法典、单独立法、编纂法典等多种思路,但这种一步到位式的立法思路并不可行。气候资源中央立法应在尊重、总结、提炼气候资源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两步走”的立法进路:先由国务院制定气候资源行政法规,待其实施并取得经验后再上升为气候资源法律。现阶段,应以气候资源行政法规为立法重点,兼顾气候资源法律的应有内容。气候资源地方立法在名称要素、基本结构、法律责任等方面为气候资源中央立法的规范构造提供了本土经验。在此基础上,可对气候资源中央立法的结构和内容等作出延展规定,增加“气候资源跨域协同”“气候资源国际合作”等内容,对现有地方立法缺失或不合理的部分分别进行制度补充、制度修正和制度统一,逐步推进气候法的体系化建构。

    2025年04期 v.17 62-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 生成式人工智能批判:一种西蒙东式人工智能的可能

    王嘉;

    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是当今时代重要的理论任务。通过解构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批判可以得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唯一出路。除了传统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之外,连接主义与行为主义纲领都在朝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德雷福斯所倚仗的海德格尔思想那里,并没有得到正面的阐述。相反,从柏格森到西蒙东以来对理智以及技术的进化主义考察,却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奠定哲学基础,并揭示其未来的方向。尤其是西蒙东的技术进化理论,它将为一种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西蒙东式人工智能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而对其基础的清理工作,将会阐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可能与界限。

    2025年04期 v.17 72-8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演变中的数字艺术:发展历程、角色变迁及未来趋势

    仇媛;宋超;

    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来看,数字艺术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数字艺术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从早期计算机图形设计到现代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人工智能艺术,数字艺术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演变。生态环境危机加剧,数字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他们利用再生资源和互动技术表达艺术家对自然的关注和敬意。环境演变影响数字艺术,在创作理念上表现为自然议题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在创作素材上表现为注重表现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主题,在创作手法上表现为互动中激发大众生态创新。环境演变下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是数字艺术助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5年04期 v.17 82-90+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青年学术之窗

  • 新质生产力如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申杰;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通过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在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和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大。我国应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要注意把握投资力度,采取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2025年04期 v.17 91-10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皮凯蒂悖论”:政治-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

    刘梓臣;

    皮凯蒂在《资本与意识形态》中聚焦不平等问题,强调意识形态构建政治-社会秩序的自主性。在历史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皮凯蒂基于私有财产制度的演进程度重新划分了社会历史阶段,通过“政治-意识形态自主论”建构了全新的三元社会理论和所有权社会理论,并试图超越“欧洲中心论”的局限,将理论普遍化并广泛应用于全部人类历史。但皮凯蒂受其历史经验主义方法论影响,其理论中存在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逻辑关系混乱的根本性悖论,由此导致历史阶段划分标准和平等标准的不统一。然而,他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所折射出的新的历史哲学或历史观念仍然值得密切关注。因而应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清理其唯心史观错误倾向,还原其理论的合理之处和现实因素,利于厘清皮凯蒂悖论。

    2025年04期 v.17 104-11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观察

  • 地方财政运行如何“因地制宜”: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周绍东;艾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因地制宜的政策取向与地方财政运行形成了特殊的互动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中央统筹与地方自主之间的张力,也折射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期国家治理的深层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构建了“政策适配度-财政韧性”分析框架,揭示了差异化政策取向对财政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东部发达地区通过税制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政策激励-税源升级”传导链,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转移支付依赖与非税收入扩张的路径锁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适应性调整与债务限额管理塑造了制度弹性空间,形成“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制度扩散”的协同机制。在实践层面,基于代表性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验证了政策适配度提升财政韧性的非对称效应,揭示了“因地制宜”的地方财政政策对于把握创新激励和风险累积两者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2025年04期 v.17 114-123+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富民强农:民营企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侯冠宇;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作为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探讨了民营企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键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政策牵引、市场重构与企业战略协同构成民营企业下沉乡村的内生动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链重塑水平、技术赋能深度与生态协同广度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民营企业通过多元协作网络的构建、数字基础设施的嵌入、产融机制的优化、品牌与文化体系的塑造以及人才支撑与组织发展的制度化重构,释放乡村要素潜能,推动城乡价值共创与系统跃迁。应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深入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积极推进品牌化经营,从而构建具有持续性与推广价值的乡村振兴商业模式范式。

    2025年04期 v.17 124-13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智能传播与数字社会

  • 开源范式下的传播生态场景重构——基于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传播学研究

    郭全中;曾婉琪;王映骅;

    DeepSeek通过开源打破技术垄断,降低技术门槛,经由本地化部署后推动传播范式转移与传播权力重构,激活私有数据、沉淀领域知识、提升传播效能。然而,开源生态也面临着AI幻觉、数据偏见及数字巴别塔等风险。笔者以开源范式为框架,探讨DeepSeek本地化部署对传播生态的重构效应,揭示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未来,在技术开放与商业闭环的张力中,组织管理趋向AI中台化,传播生态将形成以开源模型为根系、以垂域模型为枝干、以场景应用为叶片的树状结构模型,打造出一个自主可控的智能传播新生态。

    2025年04期 v.17 139-148+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播·仪式·情感:中国歌剧作品与VR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探赜

    李合胜;

    在数字技术深刻变革艺术传播的背景下,中国歌剧面临受众萎缩、传播效能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传播—仪式—情感”三维框架探讨中国歌剧与VR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发现技术赋能为歌剧艺术带来了三重重构:传播维度上,VR通过多感官具身认知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单向传播逻辑,实现从“凝观”到“互动”的范式转型;仪式维度上,虚拟化身、多人在线互动与文化符号共享重塑群体性审美仪式,推动歌剧从个体观演转向文化共同体构建;情感维度上,技术驱动的跨媒介叙事与生物传感反馈机制深化情感认同与扩散,形成“情感—数据—艺术”耦合的沉浸体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内容提质—渠道增效—场景延伸”的创新策略,强调以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符号、构建全域传播矩阵、拓展文旅与教育场景,为中国歌剧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文化软实力输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04期 v.17 149-15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二十四节气研究

  • 二十四节气赋能乡村振兴:现实基础、资源禀赋和实践路径

    张建军;齐鹏然;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优秀遗产的典范,遍布中国广大乡村、保护传承扎实有效、转化发展潜力巨大,包含着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生计资源、崇尚自然之道的生态智慧资源、丰富群众生活的民间文艺资源以及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规范资源。二十四节气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包括:激发节气经济活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挖掘节气生态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化节气文化传统,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注重节气道德教化,走好走稳乡村善治之路。持续深入推进节气遗产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始终根植传统,突出节气资源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正确处理节气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2025年04期 v.17 159-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