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文名称:阅江学刊 期刊英文名称: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南京 语种:中文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SSN号:ISSN1674-7089 CN号:CN32—1802/C 国外发行代号BM4614 国内邮发代号28-40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行业特色高校,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南京气象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美誉。建校六十年来,筚路蓝缕,历经艰辛,从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到响应体制划转,再到更名升格和探索多方共建,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不动摇,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和良好的发展格局,现已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展望未来,学校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的办学宗旨,践行创业型大学发展路径,向着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迈进。
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焦点和难点。中国选取减排目标,需要考察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历史轨迹,借鉴其目标取向。在世界发展格局演化进程中,中国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选择,不仅要务实,更要彰显道义责任;不仅要实现国际引领,也要实现国内倒逼。"十四五"目标不必排除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目标与规模目标中国具有优势。虽然全国不可能实现净零碳,但是部分地区可以先尝试。在需求侧,纯电动汽车的目标指向具有引领价值。气候韧性的指标,尤其是韧性减碳、生态固碳等,也是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目标。
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到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国际社会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适应与减缓相辅相成,是降低和管理气候风险的重要途径。气候变化看似是环境问题,实则反映了经济竞争、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赋予的外部责任,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部要求。低碳发展的全球潮流为发展中国家全面推进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认识、适应、利用和保护自然气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全球气候治理应秉持创新、合作、包容、共赢的理念,这样既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与土地(即生态系统或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人必须学会"像山一样思考";一件事如果有利于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就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仅当人类有了"生态良知"时,才能有效地维护生态健康。利奥波德是一位先知型思想家,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诸多启示:人类必须保持"理智上的谦卑",必须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必须认识到人类经济系统是自然系统的子系统,人类对舒适的追求和对工具的发明、利用必须适度。利奥波德已意识到,人类仅有分析性的科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以系统性的生态知识去补充分析性知识的不足。
辨识政治哲学的语义本态是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项前提性、基础性作业,而此一问题的解惑可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大维度予以展开。就词义与概念之理论维度来说,作为合成词的政治哲学理应包含从哲学的视角并运用哲学的方式去认知和处理有关政治的问题,从政治的视角并运用政治的方式去认知和处理有关哲学的问题两个方面,由此可区别实证性的政治科学;从历史嬗变的维度而言,人性理论、价值理论、乌托邦理论系其主体架构,由此还可区别于道德哲学。从现实政治运作与社会生活情景之外在性实践与政治哲学逻辑理绪及其创制过程之内在性实践的维度来考察,以罗尔斯为标识的西方当代政治哲学何以成为显学,恰恰在于解决现代政治哲学遗留下来的且被分析哲学所悬置起来的"平等"问题,而随着经济市场化的纵深拓展,中国社会实存的诸多非正义问题必然昭示着政治哲学的勃兴与繁荣。
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是由什么决定的?虽然多因素决定论似乎比单因素决定论更有道理,但若最后不能指出多因素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那就还是无济于事。探究这里的决定因素,需先弄清国家兴衰存亡的所指与指标,其后便可较为便利地发现:制度是决定因素。不过这个结论不能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性解释为前提或基础,因为它不仅只从经济维度界定和分析国家兴衰,经济维度的说理也不透彻。制度决定论主要依据判定国家兴盛的五项指标,即政治是否清廉明智、经济是否长期发展、民生是否安居乐业、文化是否繁荣昌盛、军队是否先进强大,最终得出社会制度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结论。政治制度最为重要,其反腐败制度可谓国家兴衰存亡的前提性制度,其仁政制度可谓国家兴衰存亡的基础性制度。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中国化创新,具有社会性、治理性和人民性三个基本特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实质上是社会性嵌入治理性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人民性贯穿于该网络的每个环节。"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系网络包括互信网络、互动网络和互惠网络三个层次。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系网络有三个实现路径:一是从"政府的"社会治理转向"社会的"社会治理;二是从以科层治理网络为中心转向以民众治理网络为中心;三是从正式的制度设计转向非正式的社会性合约塑造。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逐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且能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因而具备了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特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但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深化了诸如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扬弃,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的重要理论贡献,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真实写照和具体化。
科技进步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不断冲击现行海洋法的有关规定,法律滞后问题普遍存在。深海技术的进步使得海底区域采矿成为现实,制定国际海底区域采矿规章迫在眉睫。现阶段,《"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草案)历经三稿,结构趋近合理,内容不断完善,但是,各国在缴费与惠益分享机制、担保国责任、海洋环境保护等核心议题上仍争议较大。当下,需要在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统筹完善缴费机制和惠益分享机制,逐步完善担保国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范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我国应当更新理念,深入研究采矿规章的具体制度并完善国内深海法律制度,为商业开采提供法律保障。
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散文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它常与神话和民间故事形成一个关联性的文体集合,其特质主要体现于"附着性""信实性""地方性"。民间传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话语属性要远大于文学属性。关于传说的现代研究,大致形成了几个公认的学术范式,而传说在当下的实存情形,也显示出正反两面的文化生态。
现象学是一门看的学问,而民俗学则是一门看与听并重的学问。因此,现象学的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方法有助于还原出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这最明显地体现为能够启发民俗学者反思并返回生活世界,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科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和普遍性诉求。胡塞尔现象学的严格性和逻辑上的穷根究理精神也有助于民俗学者逐渐学会把论证学理上的真确性和普遍性当作撰写学术论文的根本旨归,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品格。
<正>~~
<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1960年建校迄今已经有六十年的办学历程。校名历经三次更迭: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门也随之迭代,历久弥新。第一代"南京气象学院"校门(图1)建成于1963年初,位于今日中苑校区明德楼东侧广场。2019年9月,学校在原址重建了该门(图2)。第二代"南京气象学院"校门(图3)建成于1985年初,位于今日中苑校区尚贤楼南侧。第三代校门之主大门(图4)建成于2004年9月,位于今日东苑校区东边、江北大道西侧。第三代校门之新东苑南门(图5)建成于2019年6月,位于东苑校区行政楼南侧,靠近地铁S8号线南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