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建构:误会与挫折The Philosophical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Misunderstanding and Frustration
崔平;
摘要(Abstract):
"实践"在马克思涉及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话语中占有突出地位,但是在总体上它处于筹划历史哲学的语境中,是一个元哲学观念,而非一个哲学概念。作为元哲学观念,"实践"具有完全不同于哲学概念的存在表现和逻辑属性,不具有哲学建构资质,不能直接进入哲学理论体系的话语建构中。一旦忽略了元哲学和哲学的这种话语差别而把元哲学观念误作哲学概念,就会导致理论思维的瘫痪。"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哲学探索,虽然其学术意图在逻辑上可以接受,但正是由于没有清晰意识到"实践"的这种元哲学性质而把它当作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所以造成研究程序的残缺和混乱,最终导致理论推进出现严重困难和思想建树的贫乏。对"实践唯物主义"课题本身的逻辑分析表明,它应该具有复杂的研究结构,其中最重要和出人意料的是,它触及而且不可回避那个一直纠缠哲学史的存在概念的追问问题,"实践唯物主义者"必须勇敢地承担、捕捉存在概念的任务,并成为哲学史上第一个征服存在概念的形而上学胜利者。
关键词(KeyWords): 元哲学;实践;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化气质与文化竞争力关系的哲学研究”(18BZX014)
作者(Author): 崔平;
Email:
DOI: 10.13878/j.cnki.yjxk.2020.05.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元哲学认识筹划与认识论哲学的区别:作为哲学的认识论直接或间接地与元哲学认识筹划共同具有认识操作规则属性,但认识论是抽象地探讨认识的一般本质和规则,不针对特定对象,在普遍的存在观念条件下分析认识的主观构成和形式,构造认识的普遍原理和抽象规范。而元哲学是针对特定认识对象,运用已有知识——其中就包含认识论原理——到具体认识对象之上,从普遍到特殊地制定认识操作方案,确定认识策略。比较之下,两者的认识展开方向不同,认识论为从特殊存在上升到普遍原理,相反,元哲学是从普遍知识下降到具体认识手段。
- (2)崔平:《方法的哲学效应》,《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第69-77页。
- (3)对已然显现的存在的事后解释,说明其合理性。逻辑上必然有其合理性,但认识上能否找到可接受的根据不确定,正是这种判断的存在价值所在。因为存在概念即理本身,“理”在“存在”概念中,附属于存在概念,它可以分散为许多不同的“理”路或片段(参阅《有限意识批判》第23、24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而现实存在已经是存在概念的显现。但是,在说明中也会促使其发现合理性的局限性。“是”如果得不到“应当”的支持和合理性比较中的竞争优势,那么它就会陷入怀疑泥沼而失去存在牢固性。所以,尽管有“存在”概念提供的最低合理性保证,现实能够在“存在”概念中得到自己合理性的先验论证,现实仍要求它的观念验证,事后解释还是必要的。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由黑格尔“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表面上带有逻辑循环病症而让人倍感迷惑的名言,就可以得到具有清晰思想环节和展开序列的解释了。它提出了合理或“必然应当”与现实或“实然应当”的关系问题。“理”等于观念根据,而存在必有其根据,因而必然是合理的,只是其“理”即现实根据的表现可能不同于观念中的另一条根据链条。合理与现实在逻辑上都与存在概念有距离。合理性对现实性的反对其实是“理”之间关于存在概念的竞争。
- (4)崔平:《道德经验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52页。
- (5)崔平:《关于哲学本质的一般知识形态学演绎》,《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第46-55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5-186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86页。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96页。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97页。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97页。
-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271页。
-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272页。
-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306页。
-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306页。
-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311页。
-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359页。
-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276页。
-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272页。
-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273页。
-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307页。
-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280页。
-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331页。
-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8页。
-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49页。
-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152页。
-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245页。
-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251页。
-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140-141页。
-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160页。
-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5页。
-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4页。
-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6页。
-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3页。
-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5-136页。
-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4页。
-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34页。
-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44页。
-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48页。
-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78页。
-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339页。
-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30-31,43页。
-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第31页。
-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77页。
-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第167页。
- (46)仰海峰:《实践唯物主义: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4期,第7-13页。
- (47)笔者在拙著《有限意识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开展了这一工作。
文章评论(Comment):
|
||||||||||||||||||
|